天龙八部金庸创作想通过无人不冤,有情皆孽表达的深刻内涵解读

1931 0

天龙八部金庸创作想通过无人不冤,有情皆孽表达的深刻内涵解读

金庸先生的《天龙八部》,那书名可大有来头!“天龙八部”出自佛教概念,它并非单指中国传统佛教体系里的内容,而是广泛佛教文化中的术语,说的是构成世间文明的八种人,宽泛来讲,代表着芸芸众生。

这就好比一个大舞台,上面的角色各有各的特点和故事,书中的“天龙八部”指的是天、龙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这八部众,它们各具特色,寓意不同,金庸先生用这个词做书名,就是想借它来喻指世间,也就是小说中众多性格、经历、命运都不同的人物,这本书就像是一部以“天龙八部”象征现实人物的寓言,充满了佛学思想,其主旨“无人不冤,有情皆孽”,风格宏伟悲壮,写尽了人性,是一部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。

《天龙八部》的主角是谁?

《天龙八部》里的主角,那可是武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,一般认为有三位主角,也就是读者亲切称呼的“天龙三兄弟”:段誉、萧峰、虚竹。

段誉是大理国“镇南王”段正淳的养子,其实他是段延庆和刀白凤所生,他博学多才,英俊善良,就是有点迂腐固执,还特别厌恶杀戮争斗,在无量山上,他先后遇上了钟灵和木婉清,嬉笑怒骂间就在两人心中播下了情种,在这三兄弟中,段誉的戏份最多。

萧峰,丐帮帮主,本来风光无限,可就因为拒绝了副帮主妻子康敏的爱慕,遭她报复,被指为契丹人的后裔,从此在中原武林备受唾弃,为了洗清冤屈,他四处追寻自己的身世,那一路的坎坷与无奈,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。

虚竹呢,出场最晚,他的故事一开始就像是一段支线剧情,所以有人说他只能算半个主角,不过虚竹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,从一个小和尚逐渐成长为一代高手。

《天龙八部》讲了啥故事?

《天龙八部》创作历时4年,前后有三版,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,结局改动较大,故事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,当时外族纷纷觊觎大宋国土,形成了宋、辽、大理、西夏、吐蕃等王国对立的局面,武林各派或效忠于本国,或相助于他族,一时间英雄辈出,风云变幻。

大理国武林世家镇南王之子段誉,为了逃避习武来到无量山,他凭借种种机遇,学得一身古怪奇妙的武功,还先后结识了少女钟灵、木婉清,彼此互相悦慕,可谁能想到,这二人竟是他父亲段正淳四处留情的私生女。

丐帮帮主乔峰(也就是萧峰)因被诬陷是契丹后裔,在中原武林的日子那叫一个艰难,他为了查明真相,洗清冤屈,踏上了寻找身世的漫漫长路,在这个过程中,他结识了大理世子段誉和虚竹和尚,并与两人结拜为兄弟,三人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雨,见证了江湖的恩怨情仇。

金庸为啥一直修改《天龙八部》结局?

一部作品能成为经典已经很不容易了,可金庸先生却一直修改《天龙八部》的结局,这是为啥呢?

原来啊,《天龙八部》出版时间比较早,当时金庸先生还比较年轻,他觉得这部作品有些不足的地方,虽然细节方面改动不多,但大的改动主要集中在结尾,和之前完全是两个走向。

金庸先生认为,在感情里,一时的冲动终究比不上日积月累沉淀出的深厚情感,当一个女子面对曾经深爱过的男人,看到他最软弱最不堪的一面时,内心会激发出一种强大的母性,就像在后来的修改中,段誉和王语嫣并未在一起。

有观点认为,如果段誉娶了王语嫣,本是悲剧的著作就会留下一点瑕疵,让整个故事变得不和谐,其他人都已超脱,而段誉还留在世俗情爱中,这就违反了段誉最通佛理的人物设定,所以金庸先生将他们分开,让结局更加合理,这也让我们看到,金庸先生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有多高,总是希望能做到尽善尽美,你觉得金庸先生修改后的结局是更好了,还是原来的结局更有韵味呢?